2017年11月2日 星期四

2017.11.1西螺


西螺七嵌

七欠又稱為西螺七嵌(詔安客語客拼seˇ leˋ cidˊ kiam^)(其中字也有誤作,其原始名稱僅有七欠、並無冠上「西螺」兩字),是在台灣雲林縣西螺、二崙、崙背地區定居的張廖家族的子孫按照其居住地所劃分的七個區,同時也是指在這七個區域流行的某些武功門派。
在臺灣的廖姓家族可分為雙廖(張廖姓)和單廖(清廖)兩種,清廖就是單純的廖姓,主要分布在新竹縣、台北市和高雄市。雙廖或是張廖姓,又稱廖皮張骨、活廖死張,就是生時姓廖,死後為姓張回歸為張氏祖先,其後代主要分布在雲林縣、南投縣、宜蘭縣、桃園市、新北市和台中市。張廖氏的起源是在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二都官陂,起因在元順帝時,原名叫張願仔, 字再輝,避居於二都官陂坪寨,後受當地廖姓員外招贅,改名為廖元子,即是現在張廖家族的始祖。廖元子在去世前,囑咐獨子:「……子孫生當姓廖,以光母族,死當姓張,以存子姓,生死不忘,張廖兩全。」這段歷史也展現了西螺七嵌張廖雙姓人知恩圖報、飲水思源的本性。
注釋:以張願仔和廖大娘為開姓始祖的張廖姓,目前已傳至二十五世,分布於詔安縣官陂的17個村落。為使後世子孫共知張廖姓木本水源,張廖族人取張姓郡望「清河」和廖姓郡望「武威」各一字,以「清武堂」為本家族標幟。
張廖姓傳到第五世時,有廖道文和廖道行兩兄弟,在官陂溪口村建宗祠曰「上祀堂」。上祀堂分上下廳,兄弟分家時,兄得上廳,弟得下廳。據風水先生說,得下廳的要外出,方能興旺。所以張廖道行派下子孫,每一代除少數留下守祖外,其餘大多外遷,一部分移居臺灣,又有一些遷徙日本等地

七欠,根據雲林崇遠堂內記述文字指出,原指當地張廖家族七條祖訓,稱「七欠箴規」。而後為促進族人團結,張廖家族又將分居的25個客莊畫分七大角落,亦稱「七欠」(因25莊分布達三個鄉鎮,並未冠上「西螺」),實施聯防自保,並每七年輪流舉辦秋後祈安謝神迎神賽會。許多人不知所以,又受中華電視公司1972年連續劇《西螺七劍》影響,誤以為「七欠」是指阿善師門下七位師兄弟,並發展出西螺七崁、七崁、七嵌等不同稱呼。
張廖氏既以務農為業,同時族繁人眾,為了自保乃在張廖所墾殖之25莊頭,以一村里或數村落為單位,分為「七欠」,形成犄角之勢守望相助,實施宗族聯防自保的制度。當時「七欠」的地區大致畫分如下:
  • 頭欠:廣興、頂湳、埔姜崙。
  • 二欠:魚寮、下湳、九塊厝、太和寮、吳厝。
  • 三欠:犁份莊、田尾、湳仔。
  • 四欠:三塊厝、十八張犁、深坑仔。
  • 五欠:二崙、下莊仔。
  • 六欠:廍仔、新店、惠來厝、打牛湳、塘仔面、頂莊仔、張厝。
  • 尾欠:港尾、下新莊仔



西螺七劍》是台灣中華電視公司在1972年3月7日至10月13日期間所播出的帶狀午間連續劇,也是華視開台後的第二檔閩南語連續劇。太平天國亂起時,身懷絕技、醫術高明的少林寺嫡傳弟子武師洪善(阿善師),抱著濟世救人的態度雲遊天下,在偶然中來到台灣的西螺並在此地定居。
阿善師初到西螺時,當地有七大派系號稱「七崁」,彼此互相仇視、集體械鬥不休。但在阿善師的協助下,七崁的情況有了轉變,更有一個「七劍陣」是專為他們所設計。這七個後來成為師兄弟的「好漢」,個性截然不同,經過曲折的恩怨後,才團結共同抵抗日軍。民國60年代紅遍台灣電視連續劇~【西螺七劍】 的主題曲3-5年級生都會哼唱~
       少林寺,阿善師,唐山過海台灣來, 收門徒,傳武藝,雙拳單刀打擂臺.頭崁是雙龍取水; 二崁是五虎下山; 三崁是犀牛望月; 四崁是仙女紡紗;五崁是貂蟬照鏡; 六崁是劉全進瓜; 七崁是關公拖刀;少林寺,阿善師,唐山過海台灣來, 收門徒,傳武藝,雙拳單刀打擂臺.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